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祭祀研究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隋唐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祀

何炳武主编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隋唐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祀活动
  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沿袭南北朝,更进一步制度化、规范化。隋唐都沿袭了在京城南郊祭天以五帝配,以及四时迎气之祭的做法。隋代郊迎制度因循前朝,以四立之日及季夏,各于其方之近郊建祭坛,迎其帝而祭之。《隋书·礼仪志二》记载,隋代在京城长安(今陕西西安)城郊建坛的情况:“隋五时迎气。青郊为坛,国东春明门外道北,去宫八里,高八尺。赤郊为坛,国南明德门外道西,去宫十三里,高七尺。黄郊为坛,国南安化门外道西,去宫十二里,高七尺。白郊为坛,国西开远门道南,去宫八里,高九尺。黑郊为坛,宫北十一时丑地。高六尺。并广四丈。”不过当时皇帝较少亲自祭祀,往往由贵臣礼官摄行。隋代的黄帝祭祀也有特别之处,一是除沿袭南郊祭天以五帝配,以及四时迎气之祭的做法外,还对黄帝以先蚕礼进行祭祀。当时在京城西北建造了蚕坊以及蚕宫,置蚕宫令丞佐史一职,由宦官担任。设先蚕坛,坛高五尺,方二丈。每年春末谷雨过后,官府便派遣官员以太牢祭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。传说黄帝斩杀蚩尤之后,在庆贺股利的大会上,有蚕神献丝,其黄色者如金,白色者若银。于是黄帝以丝为绢制冕服,其臣子伯余始制衣裳,黄帝的元妃嫘祖始行养蚕。祭祀先蚕轩辕黄帝与这个神话传说有关。后来先蚕礼发展为专门祭祀黄帝的元妃嫘祖,“元妃西陵氏,曰嫘祖……帝之南游,西陵氏殒于道,式祀于行,以其始蚕,故又祀先蚕”[1]。二是出现为战争而祭祀黄帝的情况。隋炀帝杨广曾多次为战争而祭祀黄帝。《隋书·礼仪志三》记载:隋文帝开皇二十年(600),身为太尉晋王的杨广北伐突厥,四月份“禡祭[2]轩辕黄帝,以太牢制币,陈甲兵,行三献之礼。”大业七年(611),隋炀帝再次禡祭黄帝,仪式相当隆重;“诏太常少卿韦霁、博士褚亮奏定其礼。皇帝及诸预祭臣、近侍官、诸军将,皆斋一宿。有司供帐设位,为埋坎神坐西北,内壝[3]之外。建二旗于南门外。以熊席设帝轩辕神座于壝内,置甲胄弓矢于坐侧,建槊于坐后。皇帝出次入门,群官定位,皆再拜奠。礼毕,还宫。”这是为战争而祭祀黄帝的一个典型仪式。
  唐太宗在位期间,非常重视黄帝祭祀。据《旧唐书·仪礼志》记载,太宗之时,每岁“季夏土王日,祀黄帝于南郊,帝轩辕,配后土”。其中“土王日”的“王”指当政为王,就是说夏六月五行中的土为王之日,在南郊祭祀轩辕黄帝。同时,唐武德、贞观年间,仍岁祀五帝。武则天临朝时,五帝不再称天,《通典·礼典三》:“永昌元年九月敕:天无二称,帝是通名,承前诸儒,互生同异。乃以五方之帝,亦谓为天,假有经传互文,终是名实未当。称号不别,尊卑相浑。自今郊祀之礼,唯昊天上帝称天,自余五帝皆称帝。”《开元礼》所定岁祀五帝之礼与武德、贞观之制基本相同,略为:“立春日祀青帝于东郊,以太昊配,句芒、岁皇、三辰、七宿从祀;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,炎帝配,祝融、荧惑、三辰、七宿从祀;季夏日祀黄帝于南郊,轩辕配,后土、镇星从祀;立秋日祀白帝于西郊,少昊配,蓐收、太白、三辰、七宿从祀;立冬日祀黑帝于北郊,颛顼配,玄冥、辰星、三辰、七宿从祀”[4]。值得注意的是,唐代五郊祀中最重东郊,《新唐书·玄宗纪》有开元十六年(738)正月“丁丑,迎气于东郊。”《旧唐书·礼仪志四》:“玄宗开元二十六年,又亲往东郊迎气,祀青帝,以句芒配,岁星及三辰七宿从祀。其坛本在春明门外,玄宗以祀所隘狭,始移于浐水之东面,而值望春宫。其坛一成,坛上及四面皆青色。句芒坛在东南。”这可能与春为四季之始有关。但是唐时也非常重视黄帝之祀,因为按照五行理论推算,唐代属土德。《旧唐书·归崇敬传》:“汉魏、周、隋,共此礼。国家土德乘时,亦以每岁六月土王之日祀黄帝于南郊,以后土配,所谓合礼。”
  另外,唐代时也有以明堂大享礼来祭祀五帝的情况。明堂大享意谓报答天帝的恩佑,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。明堂大享礼一般于季秋之月举行。由天子主祭。唐高祖武德元年规定,每年季秋,要祭五方上帝于明堂,高宗显庆和乾封年间也曾以明堂报享祀五帝。
  隋唐时期的黄帝祭祀出现了一些新现象。一是中央开始设立专门的三皇庙和五帝庙,将三皇、五帝作为先代帝王祭祀。隋代始于京城设立三皇五帝庙,以黄帝为三皇之一。唐代有进一步发展,唐玄宗时规定“于京城置三皇、五帝庙,时时享祭”[5]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735)正月,诏:“自今以后,明衣绢布,并祀前五日预给。”丁酉,诏:“自今以后,有大祭,宜差丞相、特进、开府、少保、少傅、尚书、御史大夫摄行事。”到天宝六年(747)又发布了更详细的诏书:“三皇五帝,创物垂范,永言龟镜,宜有钦崇。三皇: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五帝:少皞、颛顼、高辛、唐尧、虞舜。其择日及置庙事,量事营立,其乐器请用宫悬,祭请用少牢,仍以春秋二时致享,共置令丞,太常寺检校”[6]。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中央的三皇五帝庙中得到祭祀。二是隋唐时期高度重视在历代帝王陵寝进行祭祀。对帝王陵寝的祭祀由来已久,秦始皇在巡游天下,经过名山大川时,都要祭祀有关帝王,在九疑山祭虞舜,在会稽山祭大禹。这种做法,为后代帝王所效仿。汉武帝既灭南越,乃遂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骑,还,祭黄冢桥山[7]。唐玄宗时制定的《开元礼》确认了一些帝王陵寝的所在地,但对于黄帝陵所在地尚未能确定。到唐代宗大历五年时,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:“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,请置庙,四方飨祭,列于祀典”[8]。唐代宗批准了这一请求,从而使此地的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祭典。近年来在此一带发现一处唐代建筑遗迹,出土有唐代灰砖、瓷片等,发掘者推测很可能即为唐代坊州黄帝庙所在[9]。从唐代起就开始奠定了今天陕西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的祭祀地位。三是隋唐时期重视对黄帝祠庙的祭祀。典型的例子是对浙江省缙云仙都山的黄帝祠的修建和祭祀。唐天宝七年(748),唐玄宗李隆基发布诏书说:“三皇以前帝王,京城以时致祭。其历代帝王肇迹之处,未有祠宇者,所在各置一庙”[10]。意思是说,虽然中央政府在京师设有三皇庙祭祀三皇,但还是应该在古代帝王创业之地建庙。而浙江省缙云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黄帝的传说,黄帝铸鼎、统一万国、游巡南方和在缙云山一带觞百神、铸鼎升天的传说家喻户晓,故时人相信这里也是黄帝的肇迹之处。这一年,恰巧有地方官上奏,缙云上空出现彩云仙乐,敕改仙都。元陈性定在《仙都志》中记载了这件事:“《图经》云:‘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,有彩云起于李溪源,覆绕缙去山独峰之顶,云中仙乐响亮,鸾鹤飞舞,俄闻山呼万岁者九,诸山皆应,自申至亥乃息,刺史苗奉倩上其事于朝,敕改今名(仙都山)。’”故在此地很快建立起黄帝祠宇,并由当时著名小篆书法家、缙云县令李阳冰篆额、大书法家颜真卿题记,由此江南一带兴起对黄帝的祭祀。
  宋元时期,明堂报享五帝的制度逐渐消失,而历代帝王祭祀的地位上升,黄帝的祭祀主要有三大项,第一项仍然是南郊祭天时五帝附祭和四时迎气之黄郊。第二项是历代帝王庙中的黄帝祭祀,第三项是黄帝陵庙致祭。
  宋代承前朝之制奉祀五方帝。“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,以五方帝、日、月、五星以下诸神从祀。又以四郊迎气及上王日专祀五方帝,以五人帝配,五官、三辰、七宿从祀”[11]。黄帝之坛,高四尺,方七步,祭祀仪式由皇帝主持,服衮冕,所配享诸神灵与唐代体制相同[12]。在京城祭祀黄帝外,还在曲阜的黄帝城祭祀黄帝,北宋大中祥符五年(1012)闰—十月,宋真宗赵恒推本世系,以轩辕黄帝为赵家始祖,诏令将曲阜县改名为“仙源县”,将县治迁到寿丘前重筑新城,在新城东建景灵宫1320间,供奉轩辕黄帝和嫘祖,岁时期献,如同太庙礼仪。[13]
  宋代的黄帝祭祀中,黄帝陵庙致祭受到了高度重视。宋太祖乾德年间(963~968)诏书说:“先代帝王,载在祀典,或庙貌犹在,久废牲牢,或陵墓虽存,不禁樵采。其太昊、炎帝、黄帝、高辛、唐尧、虞舜、夏禹、成汤、周文王、武王、汉高帝、光武、唐高祖、太宗各置守陵五户,岁春秋祠以太牢”[14]。又据《陕西通志·艺文九》录存的宋李昉《黄帝庙碑序》记载,宋太祖开宝五年(972)降旨:“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,泽及生民者,宜加崇奉,岂可庙貌坠而享祀寂寞乎?当命有司,遍加兴葺!……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[15]”。并将轩辕黄帝庙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,同时规定中央政府每三年祭祀一次。黄帝庙原位于桥山西麓,受到沮水侵袭,道路艰险,前往祭祀不便,将其移至桥山东麓,即今天黄帝庙所在地。明代的刘仕在《黄帝庙除免税粮记》中对此有详细记载:“黄帝庙旧址,在北城外桥山之西麓,然地势甚隘,弗便于尊崇,乃移于桥山之东,则保生宫火烬之余基也。”[16]宋仁宗赵祯,在嘉祐六年(1061)派遣大臣祭扫黄帝陵墓。大臣祭陵后奏报说:桥山柏树栽得多、成活少,损失很大。仁宗即降旨令:护旧栽新,并派专人看护。之前的宋真宗时也有类似诏令,但更强调“崇饰诸州黄帝祠庙”[17]。宋代经济中心南移,人口大量南迁,浙江缙云仙都的黄帝祠祭祀受到重视。几位皇帝多次派人到此进行祭祀。《仙都志》中记载:宋真宗天禧四年(1020),朝廷派中使到仙都祭祀黄帝,并投金龙、玉简于金龙洞中(金龙、玉简于1997年被发现)。宋仁宗宝元二年(1039)六月,两浙转运使叶清臣到浙中南巡视,经缙云时,代仁宗祭祀黄帝。其《处州独峰山铭》云:“黄帝车辙马迹,周遍万国。丹成云起,因瑞名山,则独峰之登,固宜有是。会将漕二浙,行部括苍,道由仙都,亲访寻迹,慨然感秦汉不自度也。”
  元代祭天祀典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元初,一度“合祭昊天上帝、皇地祗、五方帝于南郊”,但皇帝已不亲祀。大德九年(1305),中书省讨论圜丘祭天,主张只按《周礼》祀昊天上帝,取消五方帝附祭。但至大三年(1310)又按唐宋惯例,以五帝从祀。英宗至治二年(1322),有旨议南郊祀事,有人认为唐宋以来,坛上神位既设昊天上帝第一等,复有天皇大帝,其五帝与太一、天一等都没有可靠依据。文宗至顺以后,官方祭天祀典正式废除了对五方帝的祭祀,“惟祀昊天上帝”,又取消了四时郊迎之制,结束了黄帝作为方帝享祀的历史。但黄帝被奉祀为医药之神的做法在元更为常见。如成宗元贞元年(1295),下令各郡县通祀三皇(太皞伏羲氏、炎帝神农氏、轩辕黄帝氏)。祭黄帝轩辕氏以风后氏、力牧氏之神配,姓名见于医书的黄帝臣子俞跗等十人,于两厢从祀。地方官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,由从医人员主持[18]。这是正史中可见最早的将黄帝作为医药神祭祀的记载。元代对“三皇庙”的祭祀恨快普及到了民间。各地“三皇庙”有时也称“药皇庙”。
  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。泰定二年(1325)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,庙宇建筑均被毁坏。为此,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下旨保护黄帝庙,并用蒙文和汉文刻成碑文存放庙内,这篇碑文现仍存于庙内,已有660多年的历史,可以说它是现存最早的一份“保护黄帝陵庙”法令。
  宋元时期,祭祀黄帝的还有儒生、道士。北宋名臣范仲淹也是卓有建树的文学家。宋仁宗宝元三年(1040),他到坊州中部(今黄陵)桥山致祭黄帝陵,并有诗记此行。诗云:
  红日竿头进,青云足下藏。
  轩辕龙驭古,百代景象裳。
  高陟桥山上,关河万里长。
  沮流声潺潺,柏干色苍苍。
  流传下来的范仲淹的这两首黄帝陵诗,第一首诗通过轩辕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,表达对人文初祖的敬仰之情。第二首则通过桥山登高俯视之所见,借景抒情,内寓历史兴替之慨。二诗均意境开阔,风格豪迈,不仅表现了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宽广的胸襟,而且也表达了他对黄帝的无限崇敬之情。
  元朝末年的著名道士张三丰,曾经来到桥山瞻仰轩辕黄帝庙,写了一首七律《桥山祈仙台》:
  披云履水谒桥陵,翠柏烟寒玉露轻。
  衮冕霞飞天地老,文章星焕海山青。
  巍巍凤阙迎仙岛,渺渺龙车驻帝城。
  寂寞琼台遗汉武,一轮皓月古今明。
  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,此诗被县令金兰芝刻在石碑上,保存至今。历代文人墨客对张三丰的诗作过不少唱和之作,以表达桥山登临之感,抒发物是人非之情。例如清代的李暄、薛柱斗和诗如下:
  李暄:和张三丰谒桥陵韵
  桥北山头黄帝陵,万峰环抱晚烟轻。
  鼎湖不断乌号泪,龙髯空余古柏青。
  绮殿依然留诗句,琼台何处觅霞城。
  道人曾说亲相问,羽化云腾未易明。
  薛柱斗:和张三丰
  衣冠葬处号桥陵,九转丹成四海轻。
  古柏森森金仗合,林风飒飒玉璈清。
  由来帝道通仙道,果是佳城即化城。
  何日归田容一过,执经桥畔问真明?
  他们的诗作重点描写了桥山黄帝陵的秀丽景色,是对黄帝陵的诗祭,反映出他们对黄帝的崇敬和怀念。
  注解:  
  [1]《路史·后纪》。
  [2]军中祭祀之称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禡于所征之地。”郑玄注:“禡,师祭也,为兵
  祷。”
  [3]壝,坛与墠的总称。依文义,此处指墠,即扫除干净的祭祀之地。
  [4]《文献通考·郊社十一》。
  [5]《旧唐书·玄宗纪下》。
  [6]《文献通考·宗庙》。
  [7]《汉书·郊祀志》。
  [8]《文献通考·宗庙考十三》。
  [9]《黄陵县发现唐代轩辕庙遗址》,《陕西日报》,1999年12月12日。
  [10]《旧唐书·玄宗本纪》。
  [11]《宋史·礼志三》。
  [12]《宋史》卷一○○。
  [13]《东方圣城曲阜》,第46页,中华书局,2001年。
  [14]《宋史·礼志》。
  [15]转引自何炳武、刘宝才主编:《黄帝陵志》,第286页,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5年、
  [16]转引自何炳武、刘宝才主编:《黄帝陵志》,第95页,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5年。
  [17]《宋史·真宗本纪》。
  [18]《元史·祭祀志》。
  隋唐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祀礼仪
  隋郊天礼。隋文帝杨坚命国子祭酒辛彦之拟定的郊祭礼仪规定,在京城长安南郊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处建造圜丘。圜丘有四层,每层高八尺一寸。从下数,第一层直径20丈,第二层直径15丈,第三层直径10丈,第四层直径5丈。冬至日,在圆丘祭祀昊天上帝,太祖武元皇帝配祭。五方帝、日月、五星、内官42座、次官136座、外官1ll座、众星360座诸神,都随从祭祀。五方帝、日月的祭位在圜丘的第二级,北斗五星、十二辰、河汉、内官诸神在圜丘第三级,二十八宿、中官诸神在圜丘第四级,外官之神在内层矮墙之内,众星之神在内层矮墙之外。祭祀所用牺牲,上帝、配帝用两头青色小牛,五方之帝、日、月分别用一头与各方颜色相同的小牛,五星以下诸神用九头羊和九头猪。
  隋文帝时还将祭祀划分等级。将祭祀昊天上帝、五方上帝、日、月以及地祗、社稷、宗庙定为大祀,祭星辰、五祀、四望等定为中祀,祭司命、司中、风师、雨师、山川等定为小祀。同时规定,凡是盛大祭祀,斋戒官都在祭祀的当天早晨集中在尚书省,接受训诫。并要求提前在宫中斋戒四天,再清心洁身斋戒三天。祭祀前一天,计时刻漏白天上水五刻,到祭祀地,沐浴,穿上干净内衣,一律不得听到送丧的哭泣声。对祭祀时要用的牺牲,在祭祀前九十天开始畜养,并要求不许对之鞭打,如果死了则要埋掉。祭祀时用牺牲的毛色尽量与方位的颜色一致,如果难以一致的时候,要用纯色牺牲替代[1]。
  隋五时迎气礼。仍同前代一样,在五方位建坛,黄帝的坛建在京城长安城南安化门外路南,距离皇宫八里,坛高九尺,宽四丈。祭祀时间为六月的土王日。祭祀时以太祖武元皇帝配祭。所用牺牲颜色要与各方位的颜色一致,即用黄色的牺牲,这里用两头黄色的小牛作为牺牲。具体礼仪与南郊祭天礼相同[2]。
  唐代郊天礼。《大唐开元礼》[3]规定,每年祭天四次,五帝从祀。其时间、场所、祭器列表如下:
  祭祀时间 祭祀场所 祭祀器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冬至 圜丘 笾、豆各十,簋、簠、甑、俎各一,太樽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正月 圜丘 笾、豆各十,簋、簠、甑、俎各一,太樽、著樽、牺樽、 山罍各一
  孟夏 圜丘 笾、豆各八,簇、簠、俎各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季秋 明堂 同孟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作为五帝之一的黄帝除在圜丘祀天中得到随祀外,也得到专门的五祀之祭。
  据《大唐开元礼》规定,唐代郊天祭祀黄帝的礼仪[4]是:
  (1)斋戒。前祀七日,皇帝散斋四日,于别殿致斋三日,祀官及文武百官俱斋戒。
  (2)陈设。前祀三日,诸祀官打扫圜丘祭坛,整饬乘舆行道,划分各类祭祀人员的祭祀位置,安置祭器。
  (3)省牲器。前祀一日,诸祠官检查所供祭品。
  (4)銮驾出宫,皇帝亲临圜丘。
  (5)奠玉帛,迎神、奏乐、读祝文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(6)进熟。凡三献。燔柴。
  (7)銮驾还宫。
  宋代“因前代之制”,黄帝仍作为五方帝之一得到专祀。《宋史·礼志》记其礼仪:“以四郊迎气及土王日专祀五方帝,以五人帝配,五官、三辰、七宿从祀。各建坛于国门之外:青帝之坛,其崇七尺,方六步四尺:赤帝之坛,其崇六尺,东西六步三尺,南北六步二尺;黄帝之坛,其崇四尺,方七步;白帝之坛,其崇七尺,方七步:黑帝之坛,其崇五尺,方三步七尺。”宋徽宗时《政和五礼新仪》重定礼仪:“五方帝坛,广四丈”,即青帝坛高八尺,亦帝坛高七尺,白帝坛高九尺,黑帝坛高六尺,而黄帝坛高为五尺,坛饰依方色,仍以季夏日祀黄帝,以轩辕氏配,以后土、镇星从祀。
  囿于史料,没有完整的隋唐时期在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黄帝的礼仪详情,但我们可从一些零散的史料中探知一些。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(734)正月,诏曰:“古圣帝明王、岳渎海镇,用牲牢,余并以酒脯充奠祀。”二十三年(735)正月,诏:“自今以后,明衣绢布,并祀前五日预给。”丁酉,诏:“自今以后,有大祭,宜差丞相、特进、开府、少保、少傅、尚书、御史大夫摄行事,”天宝六年(747)诏:“三皇五帝,创物垂范,永言龟镜,宜有钦崇。三皇: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五帝:少皞、颛顼、高辛、唐尧、虞、舜。其择日及置庙事,量事营立,其乐器请用宫悬,祭请用少牢,仍以春秋二时致享,共置令丞,太常寺检校”[5]。确立了祭祀对象、参加祭祀者、祭品、祭祀时间以及一些祭礼。
  前文已述,这一时期,黄帝不仅在中央的历代帝王庙中受到祭祀,也在各地陵庙中被祭祀。根据《大唐开元礼》的记载,唐代地方祭祀先代帝王陵庙的一般仪式是[6];
  (1)祭祀的前五天,诸享官各散斋三日于正寝,致斋二日于所享先代帝王庙所。无庙者立坛,坛仿州社坛。祭官一般是地方刺史。诸享官致斋之日,供给酒食和明衣(祭祀时的礼服),在斋所习礼。
  (2)祭祀的前一天,陵庙所在县的县官清扫陵庙内外,整拂神座,安置配祀神座,如黄帝以风后、力牧配。配祀神座安于主神之东南,向西而文,皆以莞为席。并且在陵庙后北方之地挖好准备埋祭品的坑。赞礼者为祭官设初献、亚献、终献位。初献位设于庙之东阶东南,亚献、终献位设于初献之南不远之处,都是面朝西方而设位。为掌事者设位,位在终献位之西南,也是西向。设燔柴祭天的地方于庙堂东北,亦西向。又为赞唱者设位,位在埋祭品之地的东北,向南。在南门之外道东,分行设享官以下与祭人员之位。俱西向,以北为上。陈设祭器:每神座前设六尊、十笾、十豆、二簋、二簠、三鉶、三俎。县官帅其属于庙堂前楹间室户之外设尊。正神座之尊在西,配座之尊在东。另设币篚和盥洗处。
  (3)祭祀当天天还不亮时,厨房中开始煮祭品。然后,掌馔者将祭品放入祭器之中。牲体牛羊豕皆有规定,其他供品也有等差。诸享官以下各服祭服。县官率其属将酒剂置入尊罍,并将制帛置于币篚。
  赞唱者就位,同时执尊篚者皆就位。赞礼者引享官以下俱就位于庙门之外。少顷,赞礼者引享官以下按秩序就位。赞唱者曰;再拜。在位者皆再拜。赞礼者至初献位之左,向有关官员汇报,请谨具行事,并退至原位。捧祝者取制币、掌馔者持馔各自东阶上,至神座前,向北而立。初献者从祝官手中取币,赞礼者引初献入、跪、奠于主神座,起来后出户。再拜。赞礼者又引初献于配神座前奠币,再拜复位。掌馔者各献馔,复本位。赞礼者引初献至盥洗处手洗爵,盛酒,献于主神。祝持版进于主神座之右,跪读祝文。初献者再拜。读祝官进,跪奠版于主神座。赞礼者引初献者至配神座前献酒。祝又读祝文,初献再拜。祝跪奠版于配祀神座。祝帅执馔者取酒及三牲之前脚第二节共置于一俎,以授初献,初献再拜受。赞礼引初献复位。
  (4)赞礼引亚献到盥洗处盥手及爵,自东阶上,取酒献于主神,次献于配种。祝取酒饮亚献。亚献饮受。
  (5)赞礼引终献如亚献礼。
  (6)祝各进神座前跪、彻俎豆。与祭者皆再拜(三跪九拜)。
  (7)赞礼者引初献就望瘗位。赞唱者转立于望瘗东北位,初献官拜。祝各进神位前跪取币,自西阶下,诣瘗坎北,置弊于坎。赞唱者曰:可瘗坎。东西面各二人填土。填土至半坎,赞礼者宣布礼毕。引初献以下皆出。祝和执尊者俱复执事位,赞唱者曰:再拜。祝以下皆拜。梵祝版于斋所。
  据《政和五礼新仪》载宋时在坊州(今黄陵县)朝献圣祖(轩辕黄帝)仪式为[7]:
  (1)时日。即选择祭祀时间。先由太常寺选择春天第二个月,然后报给太史局,太史局确定具体时间,再报由太常寺最后确定。
  (2)斋戒。前朝献十日。应行事、执事官散斋七日,像照旧处理公事。晚上睡在家中正室,不能吊丧问疾,不作乐、不审判签署服刑杀人文书,不处决惩罚罪人,也不涉及秽恶之事。致斋三日,只能做朝献相关的事,其余禁忌之事可停;朝献前一日天刚亮时,都到祠所斋舍。
  (3)陈设。前祀三日,划分各类祭祀人员的祭祀位置,安置相应祭器。
  (4)省馔。前祀一日,朝献官检查所供祭品和祭器,并且所司清扫祭殿上下。
  (5)行事。凡三献。燔柴。
  根据《续文献通考》的记载,可知元代时黄帝被作为医药神得到祭祀的部分祭祀礼仪。主祭者原为太医官,后又改遣中书省官员作为主祭者。并规定由太常官制定礼仪,工部铸造祭器,江浙行省制祭礼用的乐器。又命太常博士定乐曲名,翰林国史院撰乐章16曲。第二年,祭器、乐器都齐备时,将有医籍的148户人家充为庙户。并由擅长音律的礼乐生御药院大使卢亨训练乐工42人。到九月九日祭祀的日子,由宣徽供给食物,光禄供给醴酒,太府供给金帛,广源库供给香烛,大兴府官供给牺牲、制币、粢(供祭祀用的谷物)等祭祀用品。由中书省选择三献官,并确定其顺序。在祭祀前一天,奏乐并排列仪仗队迎香火。然后演习祭祀礼仪,完毕后,在庙中斋戒。京城的文武百官也要求和祭官一样进行斋戒。由翰林官员写的祭文中说:“皇帝敬谴某官某致祭”[8]。
  注解:
  [1]《隋书·礼仪志一》。
  [2]《隋书·礼仪志二》。
  [3]《大唐开元礼》,庸萧嵩等人修撰,成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(732),全书共150卷,是流传至今的中古礼书。也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封建礼典,历代考礼引为圭臬。
  [4]详见附录三。
  [5]《文献通考·宗庙》。
  [6]详见附录四。
  [7]详见附录五 [8]《续文献通考》卷八十五。
  

黄帝祭祀研究/何炳武主编.-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9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